2014年7月29日

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白話說明與禪修的一些事

(原經文)
爾時,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「世尊!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,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

那時觀世音菩薩,即刻從座位上站起來,頂禮佛的腳後,向釋迦摩尼佛說道:世尊,回想起我以往,在不可量數計算,像恒河沙塵數量那麼多劫以前,那個時期,有佛出現於在這世間,名叫觀世音。我在觀世音佛前,發起菩提心。觀世音佛就教導我從(或受持素呾纜,或受持毘奈耶,或受持阿毘達磨,或聞親教師說,或聞軌範師說,或聞展轉傳授藏說,或聞隨一如理者說)(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,皆能生於無漏聖智也)(方便善巧自勤修習諸離染道。由此所修離染道故;離欲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,離生喜樂,入初靜慮具足住;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。是名為修)這三個途徑來(聽聞如來言音薰染)修習,而證入三摩地(正定,正心行處。息止緣慮,凝結心念,故曰息慮凝心)

(原經文)
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;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;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;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

◎上面這一段經文的白話說明
1.初於聞中
我(觀世音菩薩)最初修習的狀況,是在聽聞聲響的瀑流之中(1.色身、識心、覺受、聲響都存在),
2.入流亡所
因為專注力的緣故不知不覺中,融入聲響的瀑流中,漸漸的,忘失了所聽聞到的聲響。(2.粗糙的色身消失,聲響相消失,識心覺受仍在)
3.所入既寂
隨著專注力逐漸的增進,慢慢的,進入耳根的聲響,也沉寂了下來(3.粗糙的色身與聲響消失,識心、覺受仍在),
4.動靜二相了然不生
動的聲響與及寂靜的聲相,這二種聲相,都不再生起,一片寂然(4.粗糙的色身與聲響消失,識心、覺受仍在)。
5.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;盡聞不住
像這樣的逐漸的修習,定力逐漸的增進。直到能聽聞的覺受,與所聽聞的聲響,都完全消失了。所有的聲響飄過耳根,雖歷歷分明,而不會黏住在識心上。(5.粗糙的色身與聲響、識心都消失了,覺受仍在,但定力堅強)。
6.覺所覺空
能覺與所覺的聲響都空掉了,進入一片空靈境界(6.粗糙的色身與聲響、識心都消失,覺受仍在,虛空相現)。
7.空覺極圓,
隨著定力心力逐漸的增強,虛空相與覺受,到了極端圓融,虛空就是覺受,覺受即為虛空,覺受、虛空合而為一(7.粗糙的色身與聲響、識心都消失,覺受仍在,虛空相現,覺受、虛空二者圓融為一)。
8.空所空滅
又隨著定力逐漸的增強,能空的覺受,與所空的空相,都滅盡了(8.粗糙的色身與聲響、識心都消失,覺受契入虛空,覺受與虛空相也消失)。
9.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
六根覺受與六塵緣影,六識的分別與妄想,這些生生滅滅都止息了,涅槃寂靜就顯現了(9.根、塵、識銷落,心一境性,入三摩地)。
根、塵、識銷落,心一境性,入三摩地,涅槃寂靜就顯現了。很奇妙地剛好有九個次第。

◎上面這一段是說明,觀世音菩薩以耳根,反聞聞自性,根、塵、識心應時銷落的過程。入三摩地的過程。

※在這裡,就有一些撿擇了,禪修的人要注意:
1. 在根、塵、識心銷落的過程,我們所使用的,都是藉諸佛、菩薩所開示的佛知見,來修持,來銷落根、塵、識心,入三摩地。

2. 所以我們的阿賴耶識裡,已經充滿了許多佛知見的種子,當然也充斥著無始以來許多習氣種子的瀑流,但是阿陀那識極微細,在平時粗糙的識心不會察覺。
3. 當一個禪修者,進到生滅既滅這個階段時,他的心好不容易清靜下來,粗糙的根、塵、粗糙的識心都銷落了,這時阿賴耶識裡頭,無始以來的種子習氣的瀑流,必然的會起現行。

4. 還好的是禪修者,平常都聞、思、修受持諸佛菩薩所教導的佛知見,在諸佛菩薩所教導的佛知見長期的薰染之下,禪修者這時阿賴耶識裡頭,佛知見的習氣種子是勢力最強的,必然最先會起現行。

5. 也就是說,禪修者這時候的常光現前,通常都是平常聞、思、修受持諸佛菩薩所教導的佛知見。

6. 又因為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,恐彼分別執為我,真非真恐迷,如果禪修者在這個時候,自認為六根覺受與六塵緣影,六識的分別與妄想,的生生滅滅都止息了,涅槃寂靜應該就顯現了,這恐怕會把佛知見的習氣種子現行,誤認為是常光。

7. 修行者到這裡,無法辨別自己修行顯現的境界,是真的還是假的?在這個時候,宗門裡就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處理,請祖師大德印證,經過印證認可的才能決定。



這就是以佛知見銷落您煩惱的最後一個步驟。
(原經文)
忽然超越世出世間。十方圓明。獲二殊勝。一者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。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

◎上面這一段經文的白話說明
觀世音菩薩在根塵識銷落入三摩地,這當下,突然超越了,世間、出世間的分際。十方世界圓融清澈明淨。證獲二殊勝神通力。第一個是,一路向上,契合十方世界諸佛,本妙覺心,與諸佛如來同樣的生起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大慈心。第二個是,向下通達了知十方世界,一切六道眾生的心意,對於長劫已來輪迴於六道受無量苦,悲切的仰望諸佛菩薩救拔的心意,感同身受,而生起願拔一切眾生苦,的大悲心。
以上所述,是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入三摩地以後,智慧現前,獲二殊勝力:

1.上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獲佛慈力,而有了大慈心。

2.下已經通達了知眾生心性,而產生大悲願力。


觀世音菩薩依耳根返聞自性,開悟之後,以這大慈大悲智慧為基礎,悟後起修,觀世音菩薩再向觀音如來學習。由觀音如來教授他修習「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」。以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:

1.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
2.令諸眾生於觀世音菩薩身心,獲十四種無畏功德
3.以圓通修證無上道故,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。
至此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」的修習才真正圓滿。

2014年7月23日

聰明與愚蠢是對立的二元嗎?

聰明與愚蠢是對立的二元
正是習氣的表現啊

為什麼聰明與愚蠢,你把他弄成對立了呢?
這種攀緣造作,所形成對立與二元的妄念,也就是習氣,

而心識攀緣造作的妄動,就稱作愚蠢也是習氣,
愚蠢與聰明,圓具一心之內,

每一念頭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
哪有對立?

若有所念,皆是妄念,都是習氣!皆是自心的顯現!

2014年7月22日

修行者遇到任何問題時,如何轉化成無上知覺?



楞嚴經第四卷尾: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以諸眾生從無始來,循諸色聲,逐念流轉。曾不開悟性淨妙常。不循所常,逐諸生滅。由是生生雜染流轉。
若棄生滅,守於真常,常光現前,根塵識心應時銷落。
想相為塵,識情為垢,二俱遠離。則汝法眼應時清明。云何不成無上知覺。


1.那麼這裡的守於真常,是守甚麼呢?
即是佛所開示的"真如自性"

2.要如何守呢?
有無量法門可以學,有一個現成的說法是,"銷歸自性",這我就不說明,請有緣者自行體悟!

3.那何謂"常光"現前?
1.在根、塵、識心銷落的過程,我們所使用的,都是藉諸佛、菩薩所開示的佛知見,來修持,來銷落根、塵、識心,入三摩地。

2.所以我們的阿賴耶識裡,已經充滿了許多佛知見的種子,當然也充斥著無始以來許多習氣種子的瀑流,但是阿陀那識極微細,在平時粗糙的識心不會察覺。

3.當一個禪修者,進到生滅既滅這個階段時,他的心好不容易清靜下來,粗糙的;根、塵、粗糙的識心都銷落了,這時阿賴耶識裡頭,無始以來的種子習氣的瀑流,必然的會起現行。

4.還好的是禪修者,平常都聞、思、修受持諸佛菩薩所教導的佛知見,在諸佛菩薩所教導的佛知見長期的薰染之下,禪修者這時阿賴耶識裡頭,佛知見的習氣種子是勢力最強的,必然最先會起現行。

5.也就是說,禪修者這時候的常光現前,通常都是平常聞、思、修受持諸佛菩薩所教導的佛知見現前而非真正的常光現前。

6. 又因為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,恐彼分別執為我,真非真恐迷,如果禪修者在這個時候,自認為六根覺受與六塵緣影,六識的分別與妄想,的生生滅滅都止息了,涅槃寂靜應該就顯現了,這恐怕會把佛知見的習氣種子現行,誤認為是常光。

7.修行者到這裡,無法辨別自己修行顯現的境界,是真的還是假的?在這個時候,宗門裡就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處理,請祖師大德印證,經過印證認可的才能決定。

這就是以佛知見銷落您煩惱的最後一個步驟。

2014年7月19日

為什麼要提到報佛恩呢?


為什麼要提到報佛恩呢?
因為要去我執,我見,我慢,這些習性。

學佛人學到一定程度時,會誤以為他時時繫念的那些知見,都是他自悟的,是他的自性,自然顯現的。所以我執,我見,我慢,這些習性都甦醒了,就表現的猖狂自大,在眾人面前扭捏作態,裝腔作勢,宣說那些,他自以為是佛法,的邪說,那就著魔了,但是他自己不知道!

他不會了解,那些都是佛慈悲開,示,悟,入的威神之力。

若是讓他時時記得,他每天所繫念的那些佛法,都是諸佛慈悲開,示,悟,入的,這其中沒有一個我,我所,這樣應該就可減少,學佛者的我執,我見,我慢這些習氣的生起,避免學人走火入魔,誤入邪道。

佛之威神指的是甚麼?

佛即問彌勒。
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。
彌勒言。
拍手彈指之頃。三十二億百千念。念念成形。
形形皆有識。
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。
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。
此識教化非無識也。
復次微識極微細過於微塵。
此微塵識不可睹見。如來威神入彼教化皆令得度。

上面經文所提到的"佛之威神"落實到世俗締而言應是指"佛的大慈悲心"

上面經文所提到的"入彼教化皆令得度",落實到世俗締而言,應是指

「佛的大慈悲心,能夠深入眾生心識中,而於眾生念念相續之中,都能於眾生每個心念上,教化眾生,開,示,悟,入佛之知見,使其得度。」
例如學佛之人,於日常之中行、住、坐、臥念念都不離諸佛菩薩所開示的佛知、佛見。即是時時受到佛之威神教化薰染,久而久之這些佛知、佛見的種子就深入在行者的阿賴耶識中,慢慢地薰染轉化我們的心識,讓我們的身,由凡夫的身轉化成佛菩薩之身,我們的口,由凡夫的口轉化成佛菩薩的口,我們的意,由凡夫的意轉化成佛菩薩的意。


當然這個先決條件是,我們學佛之人,對於諸佛菩薩所開示的佛知、佛見,要能聞之歡喜,信受奉行,才能得到,如來威神入來教化,皆令得度的真實利益。

一念未生前是甚麼?

問:一念未生前是甚麼?

答:也是一念,不是甚麼。

對真如自性想相,的任何語言文字,都是妄念,簡約稱為"一念"。

"覺即是覺"不是甚麼?

2014年7月16日

小乘與大乘

見緣起時,如見諸法,則不究竟,因為只見緣起法起,不見緣滅法空,佛陀全然皆見,了知緣起緣滅,當體即空的道理,所以在此教導我們,有一個涅槃法可得。

但涅槃雖諸緣已息,寂靜無生,卻不會阻斷緣起,仍可照見,緣起諸法,相似相續生滅相,故涅槃不是斷滅,也不是終點。

諸法為無盡因緣會聚所成,雖然已契入涅槃,若是有緣來會,有感有應,隨緣應化,示現無窮無盡諸法,故說是妙法蓮花,若是諸緣不會,則寂靜光明,無所不照,無所不現。

故言

見緣起,不見一法,諸緣止息,涅槃寂靜,不斷緣起,不是斷滅。

會者妙法蓮花,不會者涅槃寂靜。


所以古德有言,住於涅槃寂靜者是二乘,能更上一層,不住緣起、不入涅槃,有感有應,隨緣應化,廣度眾生者,是為大乘,良有以也。